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华顿要闻
2023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在上海正式发布
时间:2023-07-19  

7月18日,2023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在上海发布,这是华顿经济研究院连续第九年编制发布中国百强城市榜单。

压缩-1.jpg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武汉、成都、天津高居前10位,位次保持不变。重庆、宁波、无锡、济南、青岛、长沙、合肥、郑州、福州、西安位居第11至20位。与上年相比,宁波前进1位,超过无锡;青岛前进1位,超过长沙;合肥前进1位,超过郑州。菏泽居第100位,上饶新晋百强城市位居第99位,滨州退出百强城市,山东百强城市再减一城。

在硬经济方面,今年的百强城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8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70.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32万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30%),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6.0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4.13%),百强城市常住人口7.69亿人(占全国人口54.43%)。

近年来,百强城市创造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有所下滑,从最高75%逐渐下降到70%,GDP增速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百强城市经济发展放缓也直接导致全国经济发展乏力,如何提振百强城市经济发展,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课题。

在软经济方面,百强城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025所(占全国总数的67.23%),专任教师147万名(占全国总数的52.80%),医院19110所(占全国总数的52.23%),执业(助理)医师数253万名(占全国总数的59.14%),医院床位411万张(占全国总数的55.47%),博物馆3593个(占全国总数的64.48%),百强城市共完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4276.98亿元(占全国的86.64%),专利授予数377.69万件(占全国总数的84.55%),95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63个城市年均pm2.5浓度低于35µg/m3。

百强城市研发经费投入和获得专利授权数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80%,是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百强城市建成区平均绿化率超过43.2%,年均pm2.5浓度为32.2µg/m3,均远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8.7%和45µg/m3,可以看出百强城市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循环经济的水平上走在全国前列。


压缩-2.jpg

中国百强论坛秘书长田晓红对榜单进行重点解读


一、十强格局保持稳定,杭州有望晋级中国“第四城”

北京(92.46)、上海(89.47)继续稳坐前两位,大幅领先于第三位深圳(78.95),而深圳也逐渐拉大了与广州(74.99)的差距,进一步坐稳中国第三城的位置。广州与第五位杭州(74.15)之间的差距近年来不断缩小,杭州的硬经济实力已经超过广州,软经济指标中文化和卫生实力也优势明显,如杭州能进一步加大对环境、科教等领域的投入力度,补足短板,则有望成功晋级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第四城”,形成“北上深杭”中国城市发展新格局。

天津(64.77)守住前10强位置,但与第11位重庆(64.52)之间的差距十分微小,软经济指标已被重庆大比分超越,硬经济指标中GDP指标落后明显,天津只有加快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制定实现全面均衡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才能构筑城市发展新优势,避免再次跌出前十。

二、合肥位次持续上升,锡长郑等市持续下滑

百强城市位次竞争依旧激烈,在2023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上,有36个城市排名上升,40个城市排名下降,24个城市排名保持不变。合肥连续五年排名上升,位次已由2018年的第31位连续跃升至2023年的第17位,其中科教指标更是稳居全国第10位,真正实现了科创引领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值得特别赞赏。

宁波、青岛两市近两年位次连续上升,较2021年分别上升了4位和3位,走出了符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转型发展之路,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同时,百强城市中廊坊和中山两市连续5年排名下降,较2018年分别下降了14位和18位,株洲、泰安两市连续4年排名下降,其中泰安已由2018年的63位下降至2023年的90位,下降了27位,应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前20强中无锡、长沙、郑州3市排名连续两年下降,亦应予以关注。

三、江苏独占鳌头,闽赣皖表现突出

江苏连续多年取得全部十三市尽数登榜的成就,且省内最后一名连云港也排在百强城市第77位,是各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模范。各省百强城市数量上,江苏以13个百强城市独占鳌头,山东为12个,随后是福建、浙江、广东同为8个,共有5个省份百强城市上榜率过半,分别是江苏(100%)、福建(89%)、山东(75%)、浙江(73%)、河北(55%)。

福建省今年共八市上榜,除福州排名不变,其余七市排名均有上升,其中宁德上升15位、漳州上升7位、三明上升7位、龙岩上升5位,在百强城市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前十位城市中,福建独占四城,是上升势头最迅猛的省份,并且厦门、龙岩、莆田的环境指标在入围城市中高居第1、第2和第6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还取得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福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值得学习。

随着上饶市首次入榜,江西上榜城市数量达到五个,其入选城市的排名也呈现良好的上升势头,九江、赣州、上饶排名上升两位,宜春排名上升三位。江西上榜各市大多软经济发展较为出色,除宜春外其他各市软经济排名均领先于硬经济,赣州软经济领先幅度甚至达到45位。江西应该重点关注未来产业的发展,利用好软经济优势,将其切实转化为带动硬经济增长的动力。

安徽上榜三市合肥、芜湖、滁州排名均上升,不仅合肥进步较快,其余两市也进步明显,芜湖从2016年的第76位一路上升至第53位,滁州自2020年首次登榜以来,位次稳步上升至第79位。今年,安徽入选三市软实力提升位次均高于硬经济,尤其是在科教领域发展较为突出,芜湖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位居入围城市第11位,滁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和专利授权数较上年分别上升了27%和43%,增速可观。

四、鲁豫湘下滑明显,软经济发展亟待加强

今年,山东上榜的十二市中,仅青岛、烟台排名上升1位和2位,济南、威海位次不变,剩余八市排名全部下降,泰安、德州、临沂排名下降最为明显,分别下降7位、6位和5位。山东各市排名整体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软经济下滑较为严重,有九个市软经济排名下滑,其中六个市下滑超过8个位次,主要落后项是环境和卫生,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引起重视。

河南、湖南都有五个城市登榜但各仅有一市排名上升。两省入选城市中,除河南南阳、湖南岳阳以外其余八市软经济排名均未能取得进步,豫湘两省在软经济的发展上明显有所停滞,但硬经济体量仍然庞大,两省各入选五市的GDP之和均超过3万亿,而江西虽有五市登榜,其GDP之和仅有2.2万亿,相较而言,豫湘硬经济基础较为扎实,如何加快软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应当是当前重点考虑的问题。

五、聚焦高质量发展,扭转不均衡局面

随着人们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逐渐深入,各地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也在逐渐加快,百强城市更是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与上年比较,有77个城市研发投入强度上升,有78个城市专任教师数增加,有89个城市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有70个城市建成区绿化率上升,对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探索,百强城市走在全国前列。

在百强城市榜单中,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上,东北(黑吉辽)和西南(川云桂黔)七省仅有12个百强城市,广东、四川作为经济大省,却分别有13和15个城市未能上榜百强城市,全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严峻,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仍需努力。

软硬经济发展上也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尤其是榆林,今年在百强城市中总排名上升16位,是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而其软经济落后硬经济的幅度进一步拉开到82位,也是百强城市中差距最大的。此类城市还有鄂尔多斯(软经济落后硬经济62位)、珠海(软经济落后硬经济44位)、镇江(软经济落后硬经济42位)、东营(软经济落后硬经济42位)等,这些城市发展严重失衡,要实现全面均衡的高质量发展,应对科教文卫等领域的发展予以特别关注。


压缩-3.jpg

中国百强论坛主席、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就如何解决地方债务,扭转经济低迷态势发表了主题演讲


在沈晗耀看来,当前中国经济低迷,主要体现在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等三大市场,且失业加剧,尤其是青年失业率已达到20.8%,整体经济发展态势亟待扭转。近年来,货币量不断增发引发储蓄不断创新高,但大都陷入了货币空转,新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在金融机构间自循环,并未流入到实体经济中去拉动整个产业链的消费、投资与生产。货币量增加本应趋向通货膨胀风险,但商品价格CPI和PPI持续走低却出现通胀紧缩苗头,宏观经济出现了通胀与通缩并存的矛盾状况。

沈晗耀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首要原因是整个社会尤其是各城市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较重。根据官方数据披露,从债务绝对值来看,截至2022年底100强城市地方债总余额约19万亿,政府融资平台有息债务余额约36万亿,合计约65万亿,而这其中将近四分之三都是用来投入长周期的基础设施等公共品投资建设中;从与GDP相比的负债率来看,截至2022年底百强城市平均政府(含平台公司)负债率为65.21%,部分已超过100%,最高的甚至能超过200%。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对策只是不断借新还旧,致使债务规模越滚越大、负担越来越重,但其最终并未流入到新增经济运营中。对此,他建议中央政府应当尽快出台相当大规模的免债、减债及降息的政策,安排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接大部分公共品债务,让地方经济能够轻装上阵。

针对资本市场,沈晗耀还强调了股票市场对于提振经济发展信心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股市可以充分发挥其市场机制,汇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益,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尤其能够增强资本市场供给侧的投资信心和预期,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大盘却一直徘徊在3000点左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因此,国家应采取重大措施,如采用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方式设立规模巨大的无成本、无期限、无限量的政策性平准基金等,推动我国股市大盘持续阶梯式上升,首先从当前3000多点跃升至4000—6000点,这将为我国经济注入一剂强心针,扭转当前资本市场和整体经济的低迷态势,大幅提振全民经济发展的信心,进而通过股市的财富效应,大幅扩大消费和投资。

在谈及我国房地产市场时,沈晗耀认为,住房地产是位居我国经济体系第一核心地位的支柱产业,其自身产业体量巨大,上下游产业链很长,周边服务和支持产业众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稳住我国经济基本盘,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大力支持住房地产领域稳健发展,对困难房企,可组织以国有资本为主、民营和外资协同推进的股权重组,在政策性金融低成本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构建“房住不炒”的良性房地产业发展新格局。

针对当前国内消费品市场低迷严重影响产业链发展的迫切问题,沈晗耀再次提议地方政府发行产业链消费券,从需求侧向居民及经济运行体系进行“输血”。他指出,所谓产业链消费券是指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对区域内常住人口直接发放具有显著消费引领、促进产业链循环的“准货币式”消费券。根据发行城市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振兴需要,给予每个居民发送一定数量的消费券,居民首先在商业、服务业领域按照消费券与人民币“1:3”左右的比例捆绑向商家支付,商家再按此比例向上游生产厂家支付款项。该消费券具有三个“特定”的特点,即特定产业链、特定区域、特定时限。所谓特定产业链,即在消费端发放,在生产端回收,沿着产业链向上流动,从而拉动整条产业链上的需求扩张和产出增长;所谓特定区域,即具有地域性,只能在发行城市区域内使用,且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产地必须在发行城市;所谓特定时限,即在发行时设定三个月为消费券首次使用时限,过期作废,而回收期则设定在三年后,届时由政府统一在生产端以人民币现金或税收抵等方式回收。他表示,产业链消费券因为具有三个“特定”的特点,对发行城市能立即起到大幅提振经济的作用,并将引导长期消费经济的良性循环。由于发行和使用将会按照正常价格诱导出相应数量商品的产出和消费,既不会引发通货膨胀风险,还能有效避免通货紧缩。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面,沈晗耀强调要重点发展第四次产业。第四产业主要包括科创研发、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健康四个领域;其中,科创研发产业是核心,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健康为其主要内容。科创研发是创造和生产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产业,如手机、互联网、电脑、5G、物联网、大数据等,会对现有产业进行新陈代谢,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健康是科创研发的兄弟产业,是“育人”产业,如科技教育促进人的成长,文化娱乐促进人的消费、卫生医疗保健人的生产,其产品都是人,生产或培育出更高素质的人。第四产业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领域,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出台一系列财政和金融相关政策支持,如设立专门支持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中国社会发展银行,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沈晗耀还特别建议中央进一步简政放权,对百强城市中前三十强左右的城市授予计划单列地位,对其重大发展项目实行备案制,并在国家层面给予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鼓励其发挥龙头作用,大胆闯、大胆试,带动城市群高质量协同一体化发展。

最后,沈晗耀还透露,华顿经济研究院将于近期发布“百强城市市值排行榜”和召开百强城市市值与债务研讨会,重点帮助各地政府解决当前沉重的债务负担问题,探索更可持续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